在细胞治疗领域,检验是产品质量的 “守门员”—— 从接收供者的细胞、组织和器官,到处理过程中每一个关键节点,再到最终产品交付,只有通过严格且规范的检验,才能确保细胞治疗产品的安全性、有效性与合规性。AABB CT 标准 C5.10 “产品检验” 条款,围绕 “接收检验” 与 “过程 / 最终产品检验” 两大核心环节,构建了一套覆盖 “入厂 - 生产 - 出厂” 全流程的检验体系,解决行业中 “检验流程不清晰”“异常处置不规范”“质量风险难追溯” 等痛点。
5.10.1 条款聚焦细胞、组织和器官的 “接收环节”,通过 “检查、取样、测试” 及 “规范记录与隔离处置”,确保源头物料质量可控,避免 “问题物料流入生产环节”。
接收时,需根据物料特性(如细胞类型、组织来源),从 “外观、温度、污染、容器、标识” 等维度开展检验:
- 外观与容器:检查细胞悬液是否浑浊(正常应为均一透亮)、组织块是否有异常变色(如肌肉组织呈暗红色为正常,发黑则可能坏死);验证容器是否有泄漏、破损(如冻存管密封圈是否完好)。
- 温度与污染:确认运输温度是否在可接受范围(如造血干细胞运输需 - 196℃液氮环境,接收时液氮罐液位需达标);观察是否有明显污染迹象(如培养基表面有絮状沉淀可能是真菌污染)。
- 标识完整性:核对物料标识是否与运输单据一致(如供者 ID、产品名称、采集日期等),避免 “张冠李戴”。
某细胞治疗中心曾接收一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,通过外观检验发现部分样本出现轻微浑浊,经进一步微生物检测确认存在细菌污染,及时拒绝该批次物料,避免了后续生产出不合格产品。
接收过程需完整记录 14 项核心信息(如供应商、捐赠识别号、检验结果等),这些记录是 “追溯物料来源与质量” 的关键:
- 供应商与供者信息:“供应商和采集机构名称”“捐赠识别号”“唯一捐赠者标识符” 等,便于追溯物料的原始来源 —— 若后续产品出现质量问题(如供者携带病毒),可通过这些信息快速定位涉事供者及同批次物料。
- 检验与人员信息:“接收后的检验结果”“接收和(或)检查产品人员的身份” 等,明确检验责任,若检验失误(如漏检污染),可追溯到具体操作人员。
某机构通过完整的接收记录,在一次供者回溯中,仅用 2 小时就定位到 3 个月前接收的某供者物料,为排查关联产品质量问题节省了大量时间。
5.10.1.2 条款规定,当物料存在 “检验延误、不符合验收标准、需进一步处理” 等情况时,需隔离并由有资质人员决定处置:
- 隔离操作:设置专用的 “待检 / 隔离区”,用醒目标识(如红色警示牌)区分,避免与合格物料混放。
- 处置决策:若物料不符合验收标准(如细胞活率<70%),需 “拒绝接收” 并记录处置方式(如销毁);若需进一步取样 / 测试,待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是放行还是拒绝。
某机构对一批活率为 65% 的造血干细胞进行隔离后,经评估该批次无法满足治疗需求,最终做销毁处理,确保了后续产品质量。
5.10.2 条款围绕 “处理过程” 与 “最终产品”,通过 “过程检测监控”“产品隔离”“异常报告”,确保生产环节质量稳定,出厂产品合规。
机构需 “定义处理过程中的检测和监控”,例如:
- 细胞培养阶段:每日检测细胞密度、活率(如用台盼蓝染色法,活率需≥80%)、培养基 pH 值(如 7.2 - 7.4)。
- 病毒转导阶段:监控转导效率(如 CAR-T 细胞转导后,CAR 阳性率需≥50%)。
- 冻存阶段:检测降温速率(如从 4℃到 - 80℃需以 1℃/min 速率降温)、冻存后细胞复苏活率(需≥85%)。
某 CAR-T 生产企业通过在培养阶段每 24 小时检测细胞活率,及时发现一批细胞活率下降至 75%,经排查是培养基更换不及时导致,调整后后续批次活率恢复至 90% 以上。
除非产品按 5.22.3(紧急发放等特殊情况)发放,否则在完成检验、测试并合格前,产品需隔离:
- 隔离区域:设置 “待检区”“合格区”“不合格区”,用不同颜色标识(如绿色为合格、红色为不合格)。
- 隔离管理:只有经检验合格的产品,才能从 “待检区” 转移至 “合格区”;不合格产品需转移至 “不合格区” 并启动处置流程(如销毁、返工)。
某干细胞库严格执行隔离要求,曾将一批未完成无菌检测的干细胞隔离在 “待检区”,检测结果出来后发现存在支原体污染,立即销毁该批次,避免了不合格干细胞用于临床。
机构需向客户报告 “产品丢失、损坏或其他不适合使用的情况”,这是 “质量透明” 与 “风险共担” 的体现:
- 报告触发场景:运输过程中产品容器破损导致丢失;冻存过程中液氮罐故障导致产品损坏;检验发现产品关键指标(如细胞活率)不达标等。
- 报告内容与流程:需明确异常情况的原因、影响范围、处置措施,并及时通知客户(如通过书面报告、邮件)—— 若产品已用于临床,还需配合客户开展后续风险评估与应对。
某细胞运输企业在一次运输中,因冷链箱故障导致一批 CAR-T 细胞温度失控,活率下降至 60%,企业第一时间向客户报告,客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避免了严重后果。
AABB CT 标准 C5.10 的核心逻辑,是将 “检验” 贯穿细胞治疗产品 “入厂 - 生产 - 出厂” 全流程,通过 “多维度检验、全要素记录、规范隔离与报告”,实现 “源头可控、过程稳定、出厂合格”。对细胞治疗机构而言,落实该条款需做好三点:
- 流程细化:将检验项目、判断标准、记录要求融入各环节 SOP(标准操作规程),确保员工 “有章可循”。
- 技术赋能:引入自动化检验设备(如流式细胞仪快速检测细胞表型)、数字化记录系统(如 LIMS 系统管理检验数据),提升检验效率与准确性。
- 人员培训:对检验人员开展专项培训(如微生物检测实操、异常情况处置),确保其具备专业判断与操作能力。
唯有如此,才能让 “产品检验” 真正成为细胞治疗质量的 “全流程防火墙”,为患者安全与疗效筑牢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