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胞治疗产品(如冻存的造血干细胞、CAR-T 细胞)在储存阶段对环境条件极其敏感 —— 温度波动可能导致细胞活性不可逆下降,存储混乱可能引发供者 - 产品 - 受者匹配错误,缺乏监控则无法及时发现风险。AABB CT 标准 5.11 “储存与保存” 条款,围绕 “防混淆、防变质、防污染、防不当使用” 四大核心目标,从存储区设计、设备性能、监控系统、警报响应四个维度构建管理体系,为细胞治疗产品的 “静态存放” 筑牢质量防线,解决行业中 “存储环境失控”“监控不及时”“风险响应滞后” 等痛点。
条款开篇明确 “使用具有控制访问权限的指定安全存储区”,这是防范 “混淆” 与 “不当使用” 的第一道关卡,核心是通过 “物理隔离 + 权限管控” 确保存储秩序:
- 指定区域与功能分区:需划分独立的存储区(如单独的实验室冷库、液氮储存间),并按 “产品类型(如自体 / 异体干细胞)、存储状态(待检 / 合格 / 不合格)” 进一步分区,用明显标识(如不同颜色地面标线、分区警示牌)区分。例如,将自体 CAR-T 细胞存放在 “自体产品区”,异体造血干细胞存放在 “异体产品区”,避免因区域混杂导致拿错产品。
- 访问权限控制:仅授权人员(如存储管理员、实验室负责人)可进入存储区,通过门禁系统(如刷卡 + 密码)、钥匙管理(专人保管)限制无关人员进入。某细胞库曾因未控制访问权限,导致外来人员误碰液氮罐阀门,造成液氮泄漏;后续启用门禁系统后,未再发生类似安全事件。

C5.11.1 与 5.11.2 聚焦 “存储区与设备的硬件适配性”,要求其容量与设计能维持 “适当的温度、湿度、液氮水平”—— 这是防止细胞 “变质” 的关键,硬件性能不达标,后续监控与警报都将失去意义。
C5.11.1 要求 “存储区容量和设计确保维持适当温湿度”:
- 容量适配:存储区需预留足够空间,避免产品密集堆放影响空气流通(如冷库内产品堆放高度不超过通风口,确保冷空气循环);同时预留应急通道,便于警报触发时快速转移产品。
- 温湿度控制:根据产品需求设定温湿度范围(如常温存储的试剂需 15-25℃、湿度 30%-60%;冷藏产品需 2-8℃),存储区需配备空调、除湿机等设备,且设备功率需与区域面积匹配(如 10㎡冷库需配备 3 匹制冷机组)。
- 开放存储区的特殊要求:C5.11.1.1 明确 “开放存储区(如无密闭门的常温试剂架)室温至少每 4 小时记录一次”,因开放环境受外界影响大(如人员进出、空调启停),高频记录可及时发现温度异常(如夏季室温超过 25℃)。
5.11.2 要求 “存储设备容量和设计确保维持需要的温度 / 液氮水平”,不同产品需适配不同设备:
- 冷冻设备(非液氮浸入):如 - 80℃超低温冰箱,用于存储短期冻存的细胞产品(如 1 个月内使用的 CAR-T 细胞),设备需具备 “温度均匀性”(箱内各点温度差≤5℃),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细胞活性下降。
- 液氮存储设备:如液氮罐,用于长期冻存的造血干细胞(可存 5-10 年),设备需具备 “低蒸发率”(日均蒸发量≤5%),确保液氮水平稳定;同时容量需匹配存储需求(如存储 100 份细胞产品需选择 50L 以上液氮罐)。
某干细胞库曾因使用容量不足的液氮罐,导致细胞产品堆积在罐口,受液氮蒸发影响,罐口区域温度升至 - 150℃(要求≤-190℃),部分细胞活性下降 10%;后续更换大容量液氮罐后,温度稳定性显著提升。
C5.11.3 及下属条款构建 “分级监控记录体系”,核心是根据存储设备类型(液氮浸入 / 非浸入)设定不同监控频率,让温度 / 液氮水平的变化 “可追溯、可预警”,避免 “事后发现问题却无法追溯原因”。
- 液氮浸入式设备:C5.11.3.1 要求 “温度 / 液氮水平至少每 24 小时记录一次”。这类设备(如液氮生物容器)温度极低且稳定(-196℃),液氮水平是核心监控指标(如罐内液氮需覆盖产品至少 5cm),每日记录可及时发现液氮泄漏(如液氮水平单日下降超过 10%)。
- 非液氮浸入式冷冻设备:C5.11.3.2 要求 “温度至少每 4 小时记录一次”。这类设备(如 - 80℃冰箱)受开门次数、制冷系统稳定性影响大(如开门取货后温度需 30 分钟内回降至 - 80℃),高频记录可捕捉短期温度波动(如某次开门后温度升至 - 70℃未及时回落)。
- 人工记录:适用于小型机构或简单设备(如常温试剂架),需专人按频率记录在《温湿度监控台账》,记录需签字确认,确保责任可追溯。
- 自动监控系统:适用于中大型机构或关键设备(如液氮罐、-80℃冰箱),通过温度传感器、液氮液位计实时采集数据,自动上传至云端系统(如 LIMS 系统),并生成趋势曲线(如近 7 天液氮水平变化),便于管理人员远程查看。
某 CAR-T 治疗中心采用自动监控系统,曾捕捉到 - 80℃冰箱夜间温度升至 - 60℃(因制冷压缩机故障),系统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发现异常,为后续故障排查提供了精准时间节点。
C5.11.4 要求 “存储设备配备警报系统,报警后允许及时采取纠正措施”,这是应对 “突发风险” 的关键,避免因监控发现不及时导致产品报废。
警报阈值需根据产品安全范围 “提前设定”,且需预留缓冲空间:
- 温度警报:如 - 80℃冰箱的警报上限设为 - 75℃(而非 - 80℃),当温度升至 - 75℃时触发警报,给工作人员预留 5℃的应急处理时间;冷藏冰箱(2-8℃)的警报下限设为 1℃、上限设为 9℃。
- 液氮水平警报:如液氮罐的警报下限设为 “产品顶部以上 3cm”,当液氮水平降至该位置时触发警报,避免产品暴露在液氮液面以上。
同时需避免 “过度灵敏” 导致误报(如将冰箱警报阈值设为 - 79℃,开门取货时易触发误报),可设置 “延迟警报”(如温度超标后持续 5 分钟再触发警报)。
警报触发后需遵循 “快速响应 - 原因排查 - 纠正措施 - 记录” 的闭环流程:
- 快速响应:警报系统需具备 “多渠道通知” 功能(如现场声光报警、手机短信、微信推送),确保工作人员 15 分钟内响应(如夜间警报通知值班人员)。
- 原因排查:到达现场后先确认警报真实性(如是否为传感器故障),再排查根本原因(如温度警报可能是制冷系统故障、门未关严;液氮警报可能是阀门未关、罐体泄漏)。
- 纠正措施:根据原因采取应急方案(如制冷故障时将产品转移至备用冰箱;液氮泄漏时关闭阀门并补充液氮),同时记录处理过程(如转移时间、备用设备编号)。
某机构的 - 80℃冰箱夜间触发温度警报,值班人员 10 分钟内到达现场,发现是门封条老化导致冷气泄漏,立即将产品转移至备用冰箱,仅 2 份产品活性轻微下降(从 90% 降至 88%),避免了整箱产品报废。
AABB CT 标准 5.11 的核心逻辑,是将细胞治疗产品的 “储存阶段” 从 “简单存放” 升级为 “系统化质量管控”,通过 “物理隔离(安全存储区)、硬件适配(存储区 / 设备)、过程监控(分级记录)、应急响应(警报系统)”,实现 “防混淆、防变质、防污染、防不当使用” 的目标。
对细胞治疗机构而言,落实该条款需做好三点:
- 设备选型适配:根据产品类型(如短期 / 长期存储)选择符合标准的存储设备,避免 “将就使用”(如用家用冰箱存储临床级细胞产品);
- 监控与警报联动:将自动监控系统与警报系统绑定(如温度超标后自动触发警报),同时定期测试警报功能(如每月模拟一次温度超标,验证警报是否正常触发);
- 应急预案演练:制定《存储设备故障应急预案》,明确产品转移路线、备用设备位置,并每季度开展演练,确保工作人员在警报触发时 “知道该做什么、怎么做”。
唯有如此,才能让细胞治疗产品在 “静态存放” 阶段也能得到全方位保护,为后续临床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奠定基础。